您现在的位置是:探索 >>正文

密泡沫新贵又一金融还是场加社交

探索889人已围观

简介去年8月10日,一个名为Friend.Tech(简称FT)的社交金融项目在加密圈掀起了一场风暴。说实话,作为长期观察加密市场的业内人士,我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疯狂的增长曲线了。这个建立在Base链上的SocialFi平台,前身是Arbitrum上的Stealcam项目,在短短12天内就创造了令人咋舌的数据:10万用户蜂拥而入,6千多万美元资金流入,百万笔交易量。那段时间,我的Twitter时间线几乎... ...

去年8月10日,一个名为Friend.Tech(简称FT)的社交金融项目在加密圈掀起了一场风暴。说实话,作为长期观察加密市场的业内人士,我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疯狂的增长曲线了。这个建立在Base链上的SocialFi平台,前身是Arbitrum上的Stealcam项目,在短短12天内就创造了令人咋舌的数据:10万用户蜂拥而入,6千多万美元资金流入,百万笔交易量。那段时间,我的Twitter时间线几乎被FT的讨论刷屏。

FT的魔力在哪?

本质上,FT是一个让用户买卖"创作者股份"的平台。持有这些数字股份,你就能获得与创作者互动的特权。听起来有点像OnlyFans的加密版本,但现阶段还只支持文字内容。真正让人疯狂的是它的定价机制——通过联合曲线动态调整,买的人越多价格涨得越猛,卖的人多就跌得越惨。

作为一名经历过多次加密周期的老韭菜,我不得不承认这套机制设计得很巧妙。它完美利用了人性中的FOMO(害怕错过)心理:早期参与者能以便宜价格入场,后续购买推高价格后又能获利。这种"先到先得"的机制就像给用户打了兴奋剂,促使他们疯狂邀请好友加入。更妙的是,平台从中抽取5%的手续费,创作者也有动力推广自己的"股票"。

火爆背后的隐忧

但说实话,当我看到周围的朋友都在讨论FT时,内心总是充满警惕。记得2017年的ICO狂潮吗?那些项目大多有着光鲜的包装,最后却留下一地鸡毛。FT让我想起当年的BitClout,同样是打着"社交代币化"的旗号,最终难逃泡沫破裂的命运。

为什么我如此谨慎?因为在FT的繁荣表象下,存在着几个致命问题:

首先,它的定价机制就像个永动机幻想。随着股价呈指数级上涨,新用户入场门槛会越来越高。想象一下,当一个创作者的单股价格涨到10ETH时,还有多少人愿意买单?这完全违背了社交平台"内容为王"的本质。

其次,平台的三类参与者(创作者、消费者、投机者)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。投机者永远是跑得最快的那群人,一旦赚钱效应消失,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撤离。而剩下的人面对越来越贵的"门票",最终也只能选择离开。

泡沫正在破裂?

现实数据似乎印证了我的担忧。从8月下旬到9月初,FT的各项指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:协议收入暴跌96%,活跃用户数减少了近90%。这让我想起2013年比特币第一次大牛市后的场景,当时也有人说"这次不一样",但市场规律终究会发挥作用。

不过,FT的现象确实给Web3行业带来了宝贵启示。它再次证明:在加密世界,好的产品理念固然重要,但更需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真实的用户价值。单纯依靠金融投机驱动的项目,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,潮水退去时就会原形毕露。

对我来说,FT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SocialFi的可能形态。虽然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资本游戏,但我相信其中某些创新元素会被更成熟的项目吸收借鉴。毕竟在Web3的世界里,失败往往比成功教给我们更多。

Tags:

相关文章

  • 山寨币盈利真相:哪些赛道正在闷声发财?

    探索

    说实话,看着每天层出不穷的山寨币项目,我经常在想:这些花里胡哨的概念背后,到底有几个是真正能赚钱的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Web3世界正在悄悄洗牌你可能想象不到,现在每天都有2400多万个钱包在Web3世界里活跃着。这个数字看起来挺稳定,但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才更有意思。打个比方,就像是在股市里,虽然大盘指数没怎么变,但板块轮动已经天翻地覆了。游戏类DApp虽然还是老大,但市场份额已经从20%多开... ...

    探索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Tether迎来新掌门:技术狂人保罗接棒CEO

    探索

    加密货币圈最近爆出重磅消息!稳定币巨头Tether宣布了一项重大人事变动:现任CTO保罗·阿尔多诺将接替让-路易·范德维德,成为新任首席执行官。这位业内知名的技术大拿将在12月正式走马上任,同时继续兼任CTO职位。稳定币帝国的权力交接说实话,看到这个消息我并不感到意外。保罗这些年在Tether的成长轨迹我们都看在眼里。作为Bitfinex和Holepunch的双料技术主管,他在加密货币领域积累了丰... ...

    探索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当加密世界遇见美学:一场未完成的数字文艺复兴

    探索

    说到加密世界,我们总爱用"兔子洞"来比喻。但说实话,这个比喻可能已经过时了。现在的加密世界更像是凌晨四点的建筑工地——到处都是穿着连帽衫的程序员,他们眼睛里闪烁着代码的反光,工地上堆满了没完工的区块链脚手架和半成品的智能合约。作为一名在科技和人文交叉领域游走的观察者,我常常坐在这片数字工地的边缘思考:这里缺的不是技术,而是一种更本质的东西。当工程师成为乐高大师在这个世界里,技术能力就是通行证。懂Z... ...

    探索

    阅读更多